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2025永和學舍系列講座6月20日迎來一場詩的心靈饗宴「人間有情都是詩」。 人間社記者何宗益攝
圖說:佛光山永和學舍系列講座,6月20日特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、知名詩人向陽主講「人間有情都是詩」。 人間社記者何宗益攝
圖說:向陽朗誦多首親情詩作,其中描寫父親便當中三條菜脯蕃薯籤的〈阿爹的飯包〉體現家人的親情互動。 人間社記者何宗益攝
圖說:當日晚上近300位現場及線上觀眾,講座緩緩展開。 人間社記者何宗益攝情感即詩人生即韻 向陽以詩入情打開心靈之門
2025-06-21
2025佛光山永和學舍系列講座,6月20日迎來一場詩的心靈饗宴「人間有情都是詩」,特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、知名詩人向陽主講,一場融合文學、情感與生命故事的詩意對話,在當晚近300位現場及線上觀眾,講座緩緩展開。
向陽以其特有的台語溫柔語調,從一則關於《離騷》的誤讀談起,揭開他在13歲立志成為詩人的序幕。自小生長於南投鹿谷茶鄉,家中經營茶行兼賣文具書報,書香伴隨著霧氣繚繞的凍頂山,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。9歲開始,閱讀成為他的養分,而13歲誤讀《離騷》則成為他一生創作的起點。
他回憶:「我不懂就查字典、不懂就背,最後發下豪語:將來我要寫一本讓人背也背不懂、抄也抄不懂的詩。」這份執念,化為一輩子對於寫詩的堅持與對文字情感的追尋。他創辦詩社、自籌出書、堅持母語創作,面對報刊退稿與時代壓力,依然不改其志。向陽說:「詩是人對外界感應後,最真摯的回應方式。」
現場他朗誦多首親情詩作,包括描寫父親便當中三條菜脯蕃薯籤的〈阿爹的飯包〉、細膩描寫母親髮絲變化的〈阿母的頭鬘〉,以及被李泰祥譜曲為流行民歌並由齊豫唱紅《菊嘆》等詩作,不僅帶出生活細節的深情,也展現語言音韻的美感。
他更感性提到,寫詩不為名利,只因想傳遞情感與土地記憶。他笑言:「十三歲的夢太荒唐,上天讓我用一生去兌現它。」
本場講座最後在朗讀與吟唱中溫柔收尾,讓現場聽眾深刻體會詩不只是文字,而是情的寄託、是心的光影。「人間有情都是詩」,在這一年的夏夜成為每位與會者心中最動人的回憶。
向陽以其特有的台語溫柔語調,從一則關於《離騷》的誤讀談起,揭開他在13歲立志成為詩人的序幕。自小生長於南投鹿谷茶鄉,家中經營茶行兼賣文具書報,書香伴隨著霧氣繚繞的凍頂山,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。9歲開始,閱讀成為他的養分,而13歲誤讀《離騷》則成為他一生創作的起點。
他回憶:「我不懂就查字典、不懂就背,最後發下豪語:將來我要寫一本讓人背也背不懂、抄也抄不懂的詩。」這份執念,化為一輩子對於寫詩的堅持與對文字情感的追尋。他創辦詩社、自籌出書、堅持母語創作,面對報刊退稿與時代壓力,依然不改其志。向陽說:「詩是人對外界感應後,最真摯的回應方式。」
現場他朗誦多首親情詩作,包括描寫父親便當中三條菜脯蕃薯籤的〈阿爹的飯包〉、細膩描寫母親髮絲變化的〈阿母的頭鬘〉,以及被李泰祥譜曲為流行民歌並由齊豫唱紅《菊嘆》等詩作,不僅帶出生活細節的深情,也展現語言音韻的美感。
他更感性提到,寫詩不為名利,只因想傳遞情感與土地記憶。他笑言:「十三歲的夢太荒唐,上天讓我用一生去兌現它。」
本場講座最後在朗讀與吟唱中溫柔收尾,讓現場聽眾深刻體會詩不只是文字,而是情的寄託、是心的光影。「人間有情都是詩」,在這一年的夏夜成為每位與會者心中最動人的回憶。
最新消息
星雲大師全集》【傳記】 百年佛緣──生活篇.我的母親──徒眾們口中的老奶奶4-4
2025-11-28沙巴人間音緣佛光普照 500聽眾體悟星雲大師慈悲智慧
2025-11-27在雨聲、茶香與覺照間 溫哥華佛光人體驗禪心
2025-11-27佛光童軍三好家庭營 共築和諧與善念
2025-11-27丹佛講堂感恩節送暖 三好四給關懷社區警消與基層服務人員
2025-11-27曼城佛光人再展慈悲願力 捐贈物資助抗癌研究
2025-11-27菩提寺感恩節送暖 向人民保母致敬
2025-11-27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參訪佛館 讚歎佛光山行善「有影」
2025-11-27星雲大師全集》【傳記】 百年佛緣──生活篇.我的母親──徒眾們口中的老奶奶4-3
2025-11-27員林講堂三好親子彩繪燈籠 創意點亮願力之燈
2025-11-26
相
關
消
息







